太極拳教室 @ 復修辦館 Repair Cafe HK

太家好!我是玄道老師,是次太極拳工作坊,旨在分享這些年習拳之心得,讓未接觸過太極拳的朋友,可以有一個指導性的方向,作為參考。每位習拳之同道,在領悟上各有不同,在此只分享個人之心得。此工作坊設計原為三小時,由於時間所限,故先把太極拳之用語,先作講解,讓大家略有概念。
太極拳之用語
肚臍下約三指之處,腹腔中的位置。
胯部(腹股溝部位)是軀幹與腿部相連接的部位,它具有使軀幹和腿向前、后及側面自主運動的作用,而且胯部是人體的一系列機體運動的重心。
髖關節互相協調,使丹田轉動。除按摩內臟外,亦能帶動內氣運行。
以丹田轉動所產生之力量,傳送以肢體,完成套路的動作。
目的把脊椎形成一個弧形結構,使全身骨骼,形成一個有利傳送內勁的一個結構。同時,在這個結構下,有利經絡暢通。丹田在這個骨骼排列的結構下,有利轉動。
在太極拳的要求下,行拳走架,養成太極拳的運動規律,有利內氣運行,經絡暢通。
包括:虛靈頂勁、氣沉丹田、沉肩墜肘、鬆腰開胯、上下相隨等。
雙人對練,目的為檢視拳架。
練習攻防,聽勁等。
馬步較低,動作較大,主要訓練腿部肌肉力量。
馬步較高,動作較細,主要訓練腰胯,丹田轉動。
趙堡太極拳宗師之文獻
太極拳用功之為「耍拳」,此是吾和氏太極拳獨特之處。它的取法是根據老子自然之道,張三豐祖師以柔克剛之定論。以柔中求剛為目的,以輕靈自然為原則,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。此三者為和氏「耍拳」之公式。
此拳由起步學習,至精、氣、神一元化,始終要求自然,輕柔,輕靈,像頑童玩耍那樣隨便。不能用意,用氣,用力,更不能顯示發勁。如果由幼童學起,一生不間斷的用功,即到年高百歲,仍可保持幼童時的體格。一般人學之,只要保持和氏太極拳的「耍拳」公式,亦能達到幼童般的體質。因此,按和氏太極拳公式用功者,可獲返老還童的功效。
和氏「耍拳」之用功公式,可使任、督二脈暢通,丹田勁隨姿勢運轉,正常運行。所謂勁由脊發,膂力無限,是奠定內勁之基礎。惟以此公式用功始有此碩果。
柔中求剛。「柔」者何也?柔,鬆柔,純柔,鬆關節,柔經絡。初習者要明確認識鬆柔之含義,身法須有原則性的放大,不放大達不到鬆柔的目的。柔中有剛,剛柔相濟,是功成後的自然表現,非勉強可為之,乃極柔必至極剛的自然辯證結果。若初習者即求柔中之剛則是錯誤的。須知柔不及則剛不至也。勉強得來之剛,也不處後天之力。此「剛」不過是枯槁之脆硬,一折即斷,非真剛也。
「輕靈自然」者何?輕,極輕。極輕則極靈,用氣則滯。學者用功、身法運轉要像三尺羅衣掛在樹上,在空中迎風飄蕩那麼輕靈自然。此喻甚當,應切切深思。
何為「中正平圓」?即在用功時的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。上自百會,下至會陰,形成一條直線。運動時,以手臂平衡姿勢運轉,前後左右皆以中心線為界,不得超越。步以走圓,身以行圓,手以畫圓。總而言之,一舉一動,皆以圓為準則。此應由淺入深、逐步追求,不能急於求成。
何為「懂勁」?此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極拳之自然規律。一勢一勁,認真運動,到時能逐漸感覺到由丹田發出的勁。氣、力、勁本是一體的,而在拳藝的理論實踐中卻有分別之論,即氣是先天自然之氣,力是後天人為之力。後天人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氣。而太極拳在姿勢變化運轉中,則以氣與力相配合,每勢完成時要有氣沉丹田之感覺。通過姿勢轉化,由丹田發出的為勁。所謂懂勁者,即要懂由丹田發出轉化的勁。
何謂「周身相隨」?此是指在耍姿勢套路時,要以理論結合實踐。首先行動於腰,以腰帶動肢體;基礎在步,活動於襠;身體平衡運轉於手臂;虛領頂勁,氣沉丹田;沉肘鬆肩,鬆胯鬆膝。如此,即形成周身相隨運動,方可達內勁、走勁的目的。
王宗岳夫子言「入門引路須口授」,此言是說理論固然可以在文字中學得,但書本畢竟不能代替實踐,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的。因此,入門學習時,老師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。如某些技巧要領,用筆墨是無法表達清楚的,文詞一大堆,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透徹。然而在言傳身教中,結合實踐只用三言兩語即可讓人理解。
古人講「真傳一句話,假傳萬卷書」。「真傳」是直接傳,以身作則;而「假傳」也並非是說假話,而是盡作比喻,是間接的借指。只怕學者不明白,說過來說過去,說了很多,然而還是讓人難以明白。當然,言傳身教雖然重要,並非說理論就無用,此二者相輔相成,必須正確對待。
余從師溫州張楚臣先師,曾曰:是術得之於道門精微(之妙微)不可言傳之,妙德不修者不與之,名利重之難成者,方不足(傳)之,故擇者不易爾,宜慎密勿惰。余秘之而習之已歷四十餘載,更(恭)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澤長,光耀九洲。然修之不易,猶如深海尋珠,循寶光而不舍,歷艱辛而不頹,始得而獲,更加珍貴,雖萬金而不售,斯道氣常存者也。噫,孰鑒道之難於此乎。而身不其驗,動不明其用,輒言得道。津津善辯而惑人輩,猶為可悲耳。詐偽橫溢四海,真言不屑而聞。故大道當隱俟,時漸復此,亦道之至理所含也。
雍正六年冬月
愚叟王柏青留示
余幼失怙,習祖遺之醫略,於《景岳全書·卷九·雜證十三卷· 瘟疫》處:得先祖手錄太極秘術方勝數折,字草潦亂幸尚可辯識,故復錄之存義,然實未睹其術焉。先祖劉恆山道光八年人,初經藥商,後習醫道。咸豐十一年,路遇困病危者,施救罔效。祖懷善念,奔波鎮裏,挽一老醫者復臨乃處,老扶脈搖首而去。病者,知無生,托祖善後,祖諾。其感,探懷示祖簿冊,囑錄而殉葬。祖憐而草繕,復置其懷,其奄然溘逝。先祖俯鄉人善葬焉。此於錄後,言之一二。因系祖手澤,且理玄奧,故謄而錄存是序。
民國六年仲春月
汜水劉風梧拜識
按:此篇三豐《太極拳論》沒有記述全,筆者根據原件揣摩為篇章遺失故。
勢處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,上下前後左右皆然。凡此皆是意,不在外面。有上即有上下,有前即有後,有左即有右。如意要向上,即寓下意。若將物掀起,而加以挫之之力,斯其根自斷,乃壞之速而無疑。虛實宜分清楚,一處自有一處虛實,處處總此一虛實。周身節節貫串,勿令絲毫間斷耳。
先師曰:習拳,習道,理義須明。功不間斷,其藝乃精。
夫拳之道者,陰陽之化生,動靜之機變也。知氣養而增命,善競撲而全身,此為習拳之妙理。氣何以養,寅時吐鈉,神守天根,意沉海底,心靜息寂,神意互戀,升降吞液,腹中如輪,旋轉循規,是以知水火之和氣,為兩腎所出,比人身性命之本,須刻刻留意為是。
撲何以善,手腳四肢皆聽命於心神。動靜虛實,隨意氣而定取。上動下合,左轉右旋,前移後趨,惟心神之所向,意氣之所使也。腰為真機,而貫串肢節,勢無所阻,是內意者用耳。
夫太極者,法演先天,道肇生化焉。化生於一,是名太極。先天者,太極之一氣。後天者,分而為陰陽,凡萬物莫不由此。陽主動,而陰主靜。動之極則陰生,靜之極則陽生。有生有死,造化之流行不息。有升有降,氣運之消長無端。體象有常者可知,變化無窮者莫測。大小而立天地,小之而悉秋毫。太極之理無乎不在。陰無陽不生,陽無陰不成。陰陽之氣,修身之基。上陽神而下陰海,合之者,而元氣生。左陽腎而右陰腎,合之者,而無精產。背外陽而懷內陰,皆合者,而元神定。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本乎陽者親上,本乎陰者親下。是則手以陽論,腳以陰名,相合者而身自靈。虛實分而陰陽判,動靜為而陰陽變。縱者橫之,剛者柔之,來者去之,開者闔之,無非陰陽之妙理焉。
然陰陽和合,斯理孰持,勝負兩途,斯驗孰主。一判陰陽兩極分,聚合陰陽逢在中。是以其妙者一也,其竅者中者。夫太極拳者,性命雙修之學也。性者天上潛於頂,頂乃性之根。命者海下潛於臍,臍乃命之蒂。故知雙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。真意為其中,使而有所驗。動之始則陽生,靜之始則柔生;動之極則陰生,靜之極則剛生。陰陽剛柔,太極拳法。四肢義通且陰陽之中,復有陰陽。剛柔之中,復有剛柔。故有太陰太陽,少陰少陽,太剛太柔,少剛少柔,太極拳手之八法備焉。曰:「棚、捋、擠、按、采、捩、肘、靠」。一以中分而陰陽出,陰陽復而四時成,中為生化之始,合時成五氣行焉。東有應木之蒼龍,西有屬金之白虎,北陸玄龜得水性而潛地,南方赤鳥得火氣而飛升,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,五行生剋太極拳腳之五步出焉。曰:「進、退、顧、盼、定」。
夫太極拳者,呼吸二五之中氣,手運八法之靈技,腳踩五行之妙方。上下內外與意合,節節貫串於一身。因而,萬千之變無乎不應。此所以根出於一,而化則無窮,太極拳之所寓焉。俾使學者默識心通,故為說之而已哉。